
被低估的視覺隱形殺手──淺談青光眼
什麼是青光眼?
青光眼的定義,是視神經結構的缺損導致視野功能上的異常,在初期往往不影響視力也沒有不適感,很多是經由例行性檢查而發現。然而臨床上的診斷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疑似青光眼」以及「視野前期青光眼」,指的是視神經盤或神經纖維出現類青光眼變化但無相關視野的異常、或是有視野的缺損但無明顯結構上的發現。這群懷疑青光眼的案例在門診不在少數,可能是不同疾病出現類似表徵,也可能是早期青光眼只是還沒嚴重到視野的變化。

誰是視神經的殺手?
多數人會將高眼壓和青光眼劃上等號,儘管高眼壓是重要的危險因子,然而每一個人視神經對於眼壓的耐受度不同,因此眼壓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診斷指標。過往文獻將高眼壓定義為21毫米汞柱以上,但是約有一半的青光眼患者基礎眼壓低於此數值,反之,亦有高眼壓族群並沒有任何視神經異常。末梢循環不良、系統性疾病、夜間低血壓導致視神經血流不足亦是青光眼重要的原因之一,高度近視可能因較薄的視神經篩板容易受到眼壓波動的影響傷及視神經,這些族群常因眼壓不高而被歸類在正常眼壓型青光眼。而亦存在另一類過去曾因外傷、虹彩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因素使眼壓曾經高過、但後來因病況解除使眼壓測量起來已恢復正常但視神經已產生病變的情況。
青光眼的診斷及治療
青光眼診斷除眼壓測量外,需同時檢查眼底視神經盤以及視野的變化是否一致,以及考量是否有家族史或其他系統性疾病輔助判斷。對於非典型視野缺損,要考慮是否為腦血管疾病、眼窩及顱內病灶,必要時安排腦部影像學檢查。
青光眼的治療並非治癒,目前仍無法透過藥物及手術修復已缺損的神經纖維,無論是點藥、雷射以及手術,都是藉由降低眼壓以減少對神經的壓迫,即使是正常眼壓型青光眼,治療邏輯也是一樣的。
對於疑似青光眼,可以先採取追蹤觀察,如出現典型的視野變化則建議介入治療。隨著降眼壓藥物的發展,目前點藥對於大多數的青光眼患者已可獲得良好的控制,但有賴於病人長期且規律的點藥,因此對於配合度不佳、使用多重藥物仍持續惡化、或快速惡化的病人,仍需考慮手術以獲得更好的控制。